iT邦幫忙

2024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生成式 AI

昨日 App,今日 Agent系列 第 5

Day5. Agent:比起傳統產品更多的是……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昨天,我們提到了產品開發的核心,大家心裡雖然都知道是「以人為本」,但實際上卻很難做到,在產品設計以及開發的過程中,都很容易是牽一髮動全身,或是多半開發進程是為了追債,排程光維護、調整都來不及了,不一定有餘裕再多做什麼。

所以雖然了解使用者很重要,但尷尬的是,反而如果你去特地「了解使用者」,很容易被大家覺得是沒事找事情做,這件事情很難變成有價值的投資。當然,這並不代表所有產品都沒有在迭代、測試,但很顯然,要能夠開始做到這件事情,通常確實要有些資源、資本,就算「以人為本」確實很重要,不過在傳統數位產品上的實踐往往會遭遇到許多挑戰。

舉例來說,我們常常嘴上說的「迭代」,如果要在傳統 App 開發上實現這件事,會經歷過哪些事情呢?

  1. 有個熱心的 PM 推動了使用者測試以及深度的訪談,收斂出一些對於 App 邏輯上有機會有顯著幫助的觀點,在週一早上他邀請了大家參加這個會議、提出了這個改動的想法
  2. 在會議當中,這個熱心的 PM 將自己想法的來龍去脈解釋的非常詳細,大家腦筋都動得很快、開始討論實際上實踐功能的細節,充滿著歡快的氣氛。
  3. 這個時候技術主管補充:「不過這個功能如果要結合現有的功能,可能還得要考慮到原先的架構能不能順利整合在一起,大概需要 4 週的時間」大家還沈浸在歡快的氣氛之中,這句話自然是只放了一點點在心上。
  4. 接下來 4 週開發團隊都排程進 sprint 中,埋頭苦幹、都沒有打混摸魚,為了這個新功能加班,因為需要跟既有的功能做整合,他們也不得不去重構一部份的程式碼,就在這個過程中,一些隱隱約約的蝴蝶效應發生了。
  5. 在實際測試的時候,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bug 冒出來了,團隊也得額外花費其他的時間來解決因為新功能的問題,這件事情讓時程又多了 2 週,開發團隊多開了一些會跟 PM 解釋延期的原因、PM 向上呈報主管階級,被小小的教訓了一頓,又指點一些改進 App 的方向。
  6. 經過主管指點的方向,又有一些小部分需要微調,這個微調又牽動到了某些小地方,開發團隊只好再多加點班,期待再過個 2 週可以完成。
  7. 經過了許多紅牛與堅持,功能順利在經過 8 週後上線,終於可以去解一些這 8 週來自於其他客戶或使用者的反饋或修正。
  8. 新版本發佈之後,使用者很喜歡!太好了!但在喜歡新功能的同時,也有一些人抱怨 App 變慢了,很卡,PM 不得不再去一一釐清手機機型、版本來做測試。
  9. 看來,又要優化性能跟調整一些發現的問題,又再經過了 4 週,大家看 PM 的眼神,已經悄悄地產生了一些變化

技術主管拍拍 PM 的肩,偷偷耳語:「打工人何苦為難打工人……」

光做一個新功能,在傳統的應用程式中可能就要歷經這些,時間已經過了三個月,因為軟體分層的結構、資料庫每層的變動可能都會影響其他層,這是需要工夫去仔細協調的,在組件上如果有聯動也容易牽一髮動全身,舊有的程式碼的結構可能很難去修改,還不知道會不會踩到遺存萬年的技術債地雷。這涉及到太多層面:技術架構、開發流程、開發習慣、協作、內部與外部的壓力….

甚至如果有些規模比較大的功能的加入,我們可能會選擇的作法會是拼裝車,無論是技術上或是產品本身,或許會傾向在原先的產品上直接像是加外掛一樣,不斷加掛上去,照這個推論繼續下去,最後這個 App 就會變成一個 Super App,先撇開技術的層面不論,一個 Super App 會加深使用者的認知負擔,干擾變多、流程更複雜,這導致學習的曲線變長或是讓舊有的使用者很難適應,雖然功能加上去了,解決了更多問題;但另一個層面,這些日漸膨脹的功能導致使用者的認知的成本變高,技術債也越來越深,萬劫不復......

幹!這個以人為本的世界就是這樣崩塌的!

我們認為,AI Agent 作為一個產品在無論是開發上、或是使用者體驗,能夠改善前述提到的狀況,讓我們更有餘裕回到產品的本質跟初衷,更能關注使用者的需求本身。

這是為什麼呢?

講個有趣的例子,今天我們要開發一個賣演唱會票的平台,要怎麼做?

要開發一個票務平台,我們會需要訂票流程、座位選擇、我們會需要金流、帳號管理、處理訂票請求、庫存,尤其是在同時處理大量請求時,還得下功夫去應對在每次搶票時瞬間的高負載、更新座位的庫存、管理每個座位的狀態……有不少事情需要做,但都可以想像得到。

但如果這時候你發現:讓票能夠在被購買後,依照市場機制重新分配每張票的價值,讓票能夠自由地交易,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去抽水,這件事情對使用者來說很有需求(不鼓勵黃牛票,但用這個舉例比較快)。

如果這個時候需要加上這個新的機制或者系統在原先的票務平台上,要怎麼做呢?

這個過程想必會涉及非常大量的程式碼修改以及新功能的開發,像是一定會需要一系列新的介面,背後牽涉到許多票的轉移機制、驗證、API的擴展等等……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,這些需要做的事情,對於開發團隊而言,多到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,因為只要稍微評估一下,這件事情背後指涉的是許多複雜的工。

如果是交給 AI Agent 來完成「票務與轉讓」的需求呢?

首先,若是 AI Agent 主要透過對話介面來完成使用者的目標,那麼就會先節省了許多 GUI 的設計與開發的成本;傳統在開發軟體時,我們需要為每個功能與流程都設計專門的頁面,並且也得考量到使用者如何學習使用這些介面,很多的時間來去討論以及讓使用流程更順暢。

在核心系統來說,比起傳統要不斷更新固化的系統,讓系統能夠符合更多需求的規則,AI Agent 主要需要關注的是拓展 Agent 本身的對話能力與後端邏輯,至少能夠更關注在更新模型本身的知識庫,簡化整體的系統架構、降低更動的複雜度。

甚至如果以更細節的功能,例如推薦功能來說,傳統的做法需要開發非常複雜的算法,而如果以 AI 模型來協助這件事情來說,模型本身可以不斷地、動態地學習,調整推薦的策略;而客服功能呢?AI 有機會就直接處理掉大部分的詢問、最大化地減少使用額外的人力來協助處理使用者的問題。

重點是,AI Agent 的價值不是節省時間,他不是一個更有效率的工具而已,AI Agent 作為產品的價值是一個思維轉變的可能,從原本的產品本位思考、因為有了餘裕因此能夠轉向真正的「以人為本」。

如果讓我們擁有更多餘裕,我們剩下的時間會花在哪裡?當然,我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將重心聚焦到更根本的、產品的本質上:使用者的需求,只要能夠創造出餘裕,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入地理解使用者,敏捷也不再只是流程,我們能更快速地去反映市場的需求,讓產品思維的體現,更比起傳統的軟體開發模式更多。

只能說:好期待這一切。


上一篇
Day4. Agent:產品開發的本質與矛盾
下一篇
Day6. 運用 Agent 創造產品、營運公司:可能性與挑戰(上)
系列文
昨日 App,今日 Agent11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